共和国卫队的士兵们警戒着,步枪横在膝头,但他们的目光温和,甚至有人弯下腰,把自己仅有的一块巧克力递给身边的孩子。

达尔文港,曾经的战场,如今正被一砖一瓦、一束电光、一声笑语重新塑造。

————————————

数周的紧张修复后,达尔文港终于恢复了基本功能。曾经布满瓦砾与焦黑残骸的码头,如今竖立起新的起重机和钢筋支架。电力网络被重新铺设,巨大的探照灯在夜晚照亮整个港区,宛如白昼。

工兵们的汗水与共和国卫队的守护,换来了这座大洋洲最重要港口的重生。

当第一艘东协援助舰缓缓驶入港湾时,整个达尔文城的居民几乎都聚拢在码头一侧。舰身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甲板上堆满了集装箱。船尾高悬着东协的旗帜。

舰鸣声在港区回荡,低沉而厚重,像是在向战后重生的土地致敬。

集装箱一个接一个吊下码头,士兵与工人合力拆封。箱子里整齐摆放着大米、罐头、干面条、压缩饼干,以及急需的药品。冷藏集装箱中运来的抗生素、止痛药与外科器材,被迅速送往城市各处医院。

另一批货物则是净水设备——模块化的净水机被工人们小心搬下船,它们将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被战争污染的供水系统。

码头另一端,几台大型柴油发电机与光伏太阳能板从船舱中卸下,这意味着城市将重新拥有稳定的电力,不再只能依赖零散的临时电网与蜡烛。

市民们看着一箱箱粮食堆积成山,有人高声欢呼,也有人只是默默低头,紧紧攥住孩子的手。

对于长期在饥饿、疾病和黑暗中挣扎的他们而言,这些物资不仅是生的希望,更是一种久违的尊严。

政务员在港口的临时讲台上宣布:“援助物资将分发到所有社区,不分身份、不分出身。达尔文港已重归共和国的怀抱,它将再次成为我们面向大洋的心脏。”

与西方的黑德兰港相比,达尔文港的意义更加深远。

黑德兰港虽然在皮尔布拉资源带拥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但它的吞吐量与规模远远不及达尔文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