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瓶颈与破局

工业局带来的机械厂订单,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整个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都沉浸在喜悦与干劲之中。然而,这股兴奋劲儿还没持续几天,一个现实且严峻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像一盆冷水浇了下来——原料供应跟不上了。

副食品加工厂那边的米浆供应,原本只是满足加工组代工的需求,量并不算大。如今骤然增加了机械厂每月五百斤干米粉的订单,对米浆的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副食品加工厂自身也有生产任务,扩大米浆产量并非易事,短期内无法满足加工组的额外需求。

林科长那边已经明确回复了,他们厂里的米浆产能已经饱和,最多只能维持原来的供应量,这新增的部分,他们实在无能为力。老吴从副食品加工厂回来,带回了这个坏消息,脸上愁云密布。

马主任急得在街道办办公室里直转圈:这可怎么办?订单都接了,还是工业局牵的线,要是交不出货,咱们街道的脸可就丢大了!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典型,不能就这么垮了啊!

王超接到消息,匆匆从加工组赶来,听到这个情况,眉头也紧紧锁住。他预料到扩产会有困难,却没想到卡在了最源头的原料上。没有米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切计划都是空谈。

加工组的生产几乎陷入停滞,工人们看着空荡荡的浸泡桶和闲置的切割台,脸上也充满了焦虑。好不容易有了稳定的高价值订单,大家刚看到增收的希望,难道就要这么破灭了吗?

中午空闲时,王超完成每日秒杀,看着空间里新出现的几样东西:五箱贴着养生保健标签的酒(共60瓶),以及五十斤处理好的、肉质肥厚的海鳗。保健酒可以用来打点关系或者作为特殊奖励;海鳗则可以给家人朋友和辛苦的骨干们改善伙食,补充体力。这些物资,仿佛是为应对接下来的挑战所做的准备。

王超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依赖副食品加工厂这条路暂时走不通了,必须另辟蹊径。自己磨米浆?这个念头冒了出来。但加工组现有的场地、设备和人力,都不具备大规模磨米浆的条件。添置设备?资金和时间都是问题。

他的目光扫过窗外,看到胡同里一些老人正坐在家门口,用小小的石磨磨着豆子或者少量粮食,准备自家的吃食。一个大胆的想法如同电光石火般在他脑海中闪现——为什么不把磨米浆这个环节,外包出去?

南水县乃至整个赣省,农村和城市普通家庭中,拥有小型石磨的不在少数。很多家庭妇女、老人都有使用石磨的经验。如果将需要的大米分发给这些家庭,由他们利用自家的石磨磨成米浆,加工组按量支付加工费,这不就相当于把无数个分散的、微小的生产力组织起来,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吗?这正好符合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时代精神!

想到这里,王超心中豁然开朗。他立刻将自己的想法向焦头烂额的马主任和老吴和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