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96

双生魂记 山海云夕 11958 字 3个月前

说来也怪,那只鸡像是听懂了他的话,突然扑腾着翅膀,撞开了笼子门。

它没有攻击人,而是径直冲向年轻人手里的麻袋,用嘴啄开了绳子。

麻袋里掉出来的,是几只羽毛鲜艳的斗鸡,显然是年轻人准备用来替换纪渻子的鸡的。

那些鸡一出来,就四处乱窜,场面顿时混乱起来。

年轻人气得直跺脚,却顾不上对付晏辰他们,只能指挥随从抓鸡。

晏辰拉着阿楚,趁机跑出了养兽场。

“我的天,那鸡简直成精了!”阿楚心有余悸地说。

晏辰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

“不是成精,是纪老先生教得好。”

两人刚走到街角,就看到纪渻子回来了,身后跟着二王子的人。

纪渻子看到他们,笑着拱了拱手。

“多谢两位帮忙。”

晏辰摇摇头。

“是老先生的鸡自己厉害。”

纪渻子笑了笑,从袖中掏出个玉佩,递给晏辰。

“这个送你们,或许以后能用得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晏辰接过玉佩,只见上面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鸡。

“多谢老先生。”

纪渻子点点头,转身离开了。

阿楚拿着玉佩,对着阳光看了看。

“这玉佩挺值钱的吧?”

晏辰敲了下她的脑袋。

“就知道钱。”

“那不然呢?”阿楚凑近他,笑眯眯地说,“难道像你一样,只知道看帅哥?”

晏辰无奈地摇摇头,拉着她往前走。

“走吧,去看看下一场好戏。”

阿楚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个小蛋糕。

“饿了吧,补充点能量。”

晏辰接过蛋糕,刚想咬一口,却被阿楚抢了过去。

“先给我尝一口。”

两人嬉笑着打闹,把刚才的惊险忘得一干二净。

夕阳下,他们的影子依偎在一起,像是一幅温暖的画。

伯乐的府邸比想象中朴素。

阿楚摸着门前那棵老槐树的树皮,抬头看了看屋檐上的青苔。

“没想到传说中的相马大师,住得这么低调。”

晏辰正看着门楣上的匾额,闻言笑了笑。

“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不需要靠排场证明自己。”

他上前敲了敲门环,铜环撞击的声音在巷子里回荡。

开门的是个小童,梳着总角,睁着好奇的大眼睛打量着他们。

“你们是谁?找我家先生有事吗?”

阿楚蹲下来,从包里掏出颗糖递给小童。

“我们是来拜访伯乐先生的,听说他最近推荐了个叫九方皋的人。”

小童接过糖,却没有立刻吃,只是攥在手里。

“先生正在跟九方皋先生说话,你们稍等。”

他说完,转身跑了进去,没过多久又跑了出来。

“先生请你们进去。”

两人跟着小童穿过天井,来到一间雅致的书房。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坐在席上,对面是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粗布衣服,眼神却异常锐利。

“两位请坐。”伯乐抬手示意。

阿楚和晏辰依言坐下,小童给他们端来了茶水。

伯乐看着他们,眼神温和却又带着审视。

“不知两位找老夫,有何指教?”

晏辰拱手行礼。

“晚辈久仰先生大名,听说先生推荐九方皋先生去给穆公相马,特来见识一下。”

九方皋闻言,爽朗地笑了起来。

“这位小兄弟太客气了,我不过是个粗人,哪值得特意来看。”

阿楚忍不住开口:“九方皋先生太谦虚了,据说您相马,连马的颜色性别都分不清,却能找到千里马。”

她这话一出,书房里的气氛顿时有些尴尬。

伯乐皱了皱眉,显然不太满意她的直白。

九方皋却毫不在意,反而饶有兴致地看着阿楚。

“这位姑娘说得没错,我相马,确实不看这些。”

他顿了顿,继续说:“千里马的精髓,不在颜色性别,在它的骨相,它的神韵。”

晏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先生是说,看事物要看本质,不能被表象迷惑?”

九方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正是这个道理。”

伯乐抚着胡须,笑着说:“看来两位也是有见识的人。”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马蹄声,一个侍卫模样的人匆匆跑了进来。

“伯乐先生,九方皋先生,穆公陛下让你们立刻进宫,说马找到了!”

九方皋站起身,脸上露出一丝兴奋。

“太好了,我去看看!”

伯乐也跟着站起来,对晏辰和阿楚说:“两位若是不嫌弃,不如一同前往?”

阿楚眼睛一亮,拉着晏辰的胳膊。

“好啊好啊!”

晏辰无奈地笑了笑,对着伯乐拱手。

“多谢先生成全。”

一行人来到王宫,穆公正站在大殿前,看到九方皋就迎了上来。

“九方皋,你找到的那匹千里马,果然名不虚传!”

他说着,就要拉着九方皋去看马,却看到了跟在后面的晏辰和阿楚。

“这两位是?”

伯乐连忙介绍:“这两位是来拜访老夫的客人,对相马之术也很感兴趣。”

穆公打量着他们,见他们虽然穿着奇怪,但举止得体,也就没多问。

“既然来了,就一起去看看吧,让你们见识一下真正的千里马。”

众人跟着穆公来到马厩,里面果然拴着一匹马,毛色乌黑,四肢强健,正悠闲地甩着尾巴。

九方皋上前,轻轻抚摸着马的脖颈,眼神里满是欣赏。

“怎么样?我就说这是匹好马吧。”

穆公得意地说,却见九方皋摇了摇头。

“大王,这不是我找到的那匹。”

穆公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怎么可能?你不是说找到一匹黄色的母马吗?这就是啊。”

九方皋指着马说:“这是匹黑色的公马,虽然也是匹好马,但不是我找到的那匹。”

周围的侍卫都笑了起来,显然觉得九方皋在胡说八道。

“九方皋,你是不是看走眼了?这明明是黄色的母马。”一个侍卫忍不住说。

小主,

阿楚也仔细看了看,确实觉得马的毛色偏黄,而且看起来像是母马。

她拉了拉晏辰的衣袖,低声说:“他是不是搞错了?”

晏辰却摇了摇头,指着马的鬃毛。

“你看它的鬃毛,黑色的根还在,应该是染过色的。”

阿楚凑近了些,果然看到鬃毛根部是黑色的。

“那它的性别呢?”

晏辰笑了笑,指了指马的腹部。

“公马和母马的体型还是有区别的,这匹明显是公马。”

这时,九方皋突然开口:“大王,这匹马被人动了手脚,有人不想让您得到真正的千里马。”

穆公的脸色沉了下来,显然也意识到不对劲。

“查!给我查清楚,是谁干的!”

侍卫们不敢怠慢,立刻开始盘问马夫,没过多久就有了结果。

原来是个想邀功的官员,偷偷换了九方皋找到的马,又把这匹好马染了色,想冒充千里马。

真正的千里马,被藏在城外的一个废弃马厩里。

穆公派人把马找回来,果然是匹黑色的公马,神骏非凡,比之前那匹还要出色。

穆公看着九方皋,眼神里满是敬佩。

“先生果然厉害,竟然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老夫佩服。”

九方皋却摇了摇头。

“这不算什么,真正的相马,是能看到马的潜能,而不是只看外表。”

伯乐笑着对晏辰和阿楚说:“你们现在明白了吧,为什么我会推荐九方皋。”

阿楚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

“我明白了,就像看人不能只看颜值,要看内在。”

晏辰忍不住笑了,解释道:“她的意思是,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的能力和品德,而不是外表和身份。”

伯乐和九方皋都笑了起来,显然很赞同这个说法。

“这位姑娘说得很有道理。”九方皋说。

就在这时,一个穿华服的公子走了过来,眼神一直黏在阿楚身上。

“这位姑娘说得真好,不知芳名?在下想请姑娘去那边喝杯茶,好好聊聊。”

阿楚还没开口,晏辰已经挡在了她身前。

“抱歉,内子身体不适,我们要先告辞了。”

公子的脸色变了变,却也不好强求,只能讪讪地离开了。

阿楚看着公子的背影,哼了一声。

“又是个只看外表的。”

晏辰捏了捏她的脸颊。

“别理他,我们去跟伯乐先生告辞吧。”

两人向伯乐和九方皋道别,走出王宫时,夕阳正染红了半边天。

阿楚看着街上往来的行人,突然叹了口气。

“原来很多事情,真的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晏辰握紧她的手,看着远处的晚霞。

“是啊,就像这晚霞,看起来很美,其实是阳光穿过尘埃形成的。”

阿楚靠在他的肩膀上,看着天边的飞鸟。

“那我们以后,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好。”晏辰低头,在她发顶亲了一下。

两人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仿佛要一直延伸到时间的尽头。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阿楚捂着口鼻,看着远处火光冲天的城楼,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晏辰,这里就是许昌吗?看起来好惨烈。”

晏辰正观察着周围的环境,闻言点点头,眼神凝重。

“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许昌,孔融一家……恐怕要出事了。”

他拉着阿楚,小心翼翼地穿过巷弄,尽量避开那些荷枪实弹的士兵。

“我们得想办法找到孔融的家,看看能不能帮上忙。”阿楚着急地说。

晏辰却摇了摇头。

“历史的洪流很难改变,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见证。”

他正说着,就听到前面传来哭喊声,夹杂着士兵的呵斥声。

两人悄悄靠近,躲在墙角后面偷看。

一群士兵正将一家人押上囚车,为首的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虽然衣衫凌乱,却依旧昂首挺胸,正是孔融。

他的妻子和儿女也被押着,小儿子看起来只有八九岁,却异常镇定,没有哭哭啼啼。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小男孩突然说,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孔融看着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又有一丝悲伤。

“好孩子,爹没白教你。”

士兵们显然没料到一个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都愣住了。

阿楚的眼眶有些湿润,拉着晏辰的手微微颤抖。

“他们……他们真的要死了吗?”

晏辰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示意她冷静。

“我们再看看。”

就在这时,一个将领模样的人走了过来,看到这一幕,皱起了眉头。

“怎么回事?还不快走?”

押解的士兵连忙解释:“将军,这孩子说……”

将领摆了摆手,显然没兴趣听。

“管他说什么,丞相有令,孔融一家,一个不留。”

他的话像一把冰冷的刀,刺穿了所有人的希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孔融的妻子哭了起来,却被孔融拉住了。

“哭什么?我们孔家,从来没有贪生怕死之辈。”

小男孩也抬起头,看着将领。

“叔叔,你知道《诗经》里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吗?”

将领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一个孩子会跟他谈《诗经》。

“你想说什么?”

“我想说,杀了我们,也改变不了民心向背。”小男孩的声音虽然稚嫩,却异常坚定。

将领的脸色变了变,突然挥了挥手。

“把他们带走。”

囚车缓缓驶远,孔融的小儿子还在高声朗诵着《诗经》,声音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

阿楚再也忍不住,眼泪掉了下来。

“太可怜了,他们明明没做错什么。”

晏辰轻轻拥住她,任由她的眼泪打湿自己的肩膀。

“有时候,正直也是一种罪过,尤其是在乱世。”

他顿了顿,继续说:“但他们的精神,会一直流传下去。”

阿楚抬起头,泪眼婆娑地看着他。

“真的吗?”

“真的。”晏辰擦去她的眼泪,“你看刚才那个将领,他的眼神已经动摇了,或许这个孩子的话,会在他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两人正说着,突然听到身后传来脚步声。

回头一看,是个穿粗布衣服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个包裹,正鬼鬼祟祟地往孔融家的方向走。

晏辰拉着阿楚,悄悄跟了上去。

年轻人来到孔融家门口,左右看了看,确认没人后,迅速闪了进去。

两人也跟了进去,躲在影壁后面。

只见年轻人在书房里翻找着什么,很快从书架后面拿出一个竹筒,小心翼翼地放进包裹里。

就在他准备离开时,晏辰突然走了出去。

“你在找什么?”

年轻人吓了一跳,看到他们,脸色顿时变得惨白。

“你们是谁?”

阿楚也走了出来,看着他手里的包裹。

“你是孔融先生的门生吧?在找他的书稿?”

年轻人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先生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让我把他的书稿藏起来,传给后人。”

晏辰看着他,眼神温和却带着审视。

“你知道这些书稿的价值吗?”

“知道,里面有先生对时政的看法,还有对儒家经典的注解。”年轻人肯定地说。

阿楚突然开口:“我们可以帮你。”

年轻人愣了一下,显然不相信他们。

“你们为什么要帮我?”

“因为我们相信,正直和智慧,不应该被埋没。”晏辰认真地说。

年轻人看着他们,见他们眼神真诚,也就放下了戒心。

“多谢两位,我叫陈默,是先生的弟子。”

“我叫晏辰,她叫阿楚。”

陈默从包裹里拿出一个竹简,递给晏辰。

“这是先生最看重的一篇,说的是治国之道,你们先拿着,我去把剩下的藏好。”

晏辰接过竹简,只见上面写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八个字,笔力遒劲,透着一股坚定。

“我们帮你一起藏。”阿楚说。

三人分头行动,将孔融的书稿藏在院子里的各个角落,有的埋在树下,有的藏在墙缝里。

等他们忙完,天已经黑了。

陈默对着他们深深一揖。

“大恩不言谢,将来若有机会,定当报答。”

晏辰摇摇头。

“我们不需要报答,只希望你能好好保存这些书稿,让它们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陈默郑重地点点头。

“我一定会的。”

三人悄悄离开了孔融家,刚走到巷口,就看到一队士兵正在搜查,显然是在找孔融的书稿。

陈默吓得脸色发白,晏辰却拉着他,拐进了一条偏僻的小巷。

“从这里走,可以绕出去。”

他们在迷宫般的巷子里穿梭,终于避开了士兵,来到城门口。

守城的士兵盘查得很严,陈默显然没有通行证,急得满头大汗。

阿楚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个玉佩,正是之前纪渻子送的那个。

“用这个试试。”

陈默接过玉佩,半信半疑地递给守城的士兵。

士兵看到玉佩,脸色顿时变了变,连忙放行。

原来这个玉佩,是之前那位二王子赏赐给纪渻子的,在赵国或许不算什么,但在魏国,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陈默对着他们拱手。

“后会有期。”

他说完,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阿楚看着他的背影,叹了口气。

“希望他能平安。”

晏辰握紧她的手。

“会的,善良的人,总会有好运。”

两人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城墙下,看着远处的火光渐渐熄灭。

夜空格外晴朗,星星格外明亮。

“你说,孔融他们知道自己的精神会流传下去吗?”阿楚轻声问。

晏辰抬头看着星空,仿佛能透过时空看到那些逝去的先贤。

“我想,他们一定知道,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楚靠在他的肩膀上,感受着他温暖的体温。

“有时候觉得,我们能看到这些,真好。”

“是啊,真好。”晏辰低头,在她额头亲了一下。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一丝凉意,却也带来了希望的气息。

宫殿里的烛火摇曳不定。

阿楚看着墙上投下的巨大身影,忍不住缩了缩脖子。

“这个晋平公,看起来好严肃。”

晏辰正观察着殿堂上的礼器,闻言笑了笑。

“能成为一国之君,威严还是要有的。”

他指了指坐在晋平公身边的老者,那人双目失明,手里拿着个琴,正是师旷。

“你看师旷,虽然失明了,但气场一点不输晋平公。”

阿楚仔细看去,果然见师旷端坐不动,神情平静,仿佛能洞悉一切。

晋平公正皱着眉,看着手里的竹简,突然叹了口气。

“唉,我都快七十了,还学什么东西,就这样吧。”

师旷闻言,放下手里的琴,对着晋平公拱手。

“大王此言差矣。”

晋平公抬了抬眼皮。

“哦?先生有何高见?”

“臣听说,少年时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中年时学习,就像中午的太阳,依然明亮;老年时学习,就像点燃的蜡烛,虽然微弱,却也能照亮前路。”师旷缓缓地说。

晋平公笑了起来。

“先生是在取笑我吗?蜡烛的光,怎么能跟太阳比?”

师旷摇了摇头。

“大王,哪怕只有一点光,也比在黑暗中摸索强啊。”

他顿了顿,继续说:“臣双目失明,按理说应该安于现状,但臣每天都在学习,因为臣知道,学无止境。”

阿楚听得入了迷,悄悄对晏辰说:“他说得真好,活到老学到老。”

晏辰点点头,眼神里带着赞许。

“真正的智者,永远不会停止学习的脚步。”

就在这时,一个大臣站了出来,对着晋平公拱手。

“大王,师旷先生说得有理,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劝学令,让百姓都能读书识字。”

另一个大臣立刻反驳:“不可,百姓识字了,就会胡思乱想,不利于统治。”

两个大臣争执起来,其他大臣也纷纷站队,殿堂上顿时乱成一团。

晋平公皱着眉,显然也拿不定主意。

师旷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大王,百姓就像土地,知识就像雨水,只有得到足够的滋润,才能长出庄稼。”

他指了指窗外,“您看外面的草木,若是没有阳光雨露,早就枯萎了,国家也是一样。”

晋平公沉默了,显然在认真思考师旷的话。

阿楚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本笔记本。

“你说,师旷是不是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争论?”

晏辰凑过来看她的笔记本,上面画着刚才的场景。

“肯定的,他是故意用蜡烛的比喻,引出后面的话。”

他顿了顿,继续说:“有时候,说服一个人,不能直接讲道理,要用他能接受的方式。”

这时,晋平公终于开口了。

“师旷先生说得对,推行劝学令,让全国各地都设立学堂,让百姓有机会学习。”

支持劝学的大臣们顿时欢呼起来,反对的大臣虽然不甘,却也不敢再说什么。

师旷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就在这时,一个宫女匆匆跑了进来,对着晋平公行礼。

“大王,太子殿下在外面求见,说有要事。”

晋平公皱了皱眉。

“让他进来。”

太子很快走了进来,他看起来二十多岁,眉宇间带着一丝焦虑。

“父王,儿臣听说您要推行劝学令,这万万不可啊。”

晋平公的脸色沉了下来。

“为什么不可?”

“百姓都去读书了,谁来种地?谁来当兵?”太子激动地说,“再说了,他们懂的多了,就会质疑朝廷的决策,不利于稳定。”

师旷突然开口:“太子殿下,您觉得,是明理的百姓好管,还是愚昧的百姓好管?”

太子愣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