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江城迷雾,针锋相对

汉口码头,人头攒动,喧嚣鼎沸。江风裹挟着水汽、货船的煤烟以及人群中复杂的体味,扑面而来。林怀远一行三人随着人流踏上这片九省通衢之地,立刻感受到了与金陵截然不同的、更加紧张而浮躁的氛围。码头上随处可见巡逻的军警,张贴着防疫告示,但更多的,是面有菜色、眼神茫然的难民,以及趾高气扬、穿梭其间的外国水兵与商人。

联席会议的地点,设在位于汉口旧俄租界的“普爱医院”大礼堂。这是一座颇具规模的西式医院,高大的穹顶,彩色的玻璃窗,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消毒水味道。当林怀远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青衫步入会场时,立刻引来了无数道目光的聚焦。

好奇、审视、钦佩、不屑、敌意……种种情绪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他身上。

会场内的布置也凸显了微妙的角力。主席台上方悬挂着“全国中西医防疫联席会议”的横幅,台下座位却隐隐分成了两个阵营:一边多是穿着西装、白大褂,或长袍马褂但神情倨傲的西医及部分支持西医的官员、学者;另一边则是穿着各式传统服装,神色或凝重或愤懑的中医代表。双方壁垒分明,气氛甚至比场外更加凝重。

会议开始,例行公事的开场白后,争论立刻爆发。

一位留德归来的细菌学博士,扶了扶金丝眼镜,率先发难,矛头直指近期引起轰动的林怀远:“……所谓‘异气’,不过是古代缺乏微观认知的臆想!防疫必须建立在严格的细菌学、病毒学基础之上,依靠显微镜、培养基和科学统计!某些人凭借几根草、几根针,就妄谈应对未知疫情,这是对现代医学的亵渎,是对民众生命安全的极端不负责任!”

此言一出,西医阵营纷纷附和,掌声零星响起。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中医猛地站起,气得胡子直抖:“黄口小儿!你才吃了几年洋面包?我华夏数千年,若非靠这些‘草’和‘针’,早就疫病横行,十室九空了!《伤寒论》、《温疫论》,哪一部不是从尸山血海中总结出的真知灼见?!”

“那是经验!不是科学!”另一位西医代表高声反驳,“没有数据支撑,没有双盲对照,如何取信于人?”

会场顿时乱成一团,双方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主持会议的卫生部官员连连敲击木槌,却收效甚微。

林怀远始终安静地坐在属于中医阵营的角落,神色平静,仿佛这场因他而起的风暴与他无关。直到那细菌学博士再次点名:

“林怀远先生,你公开的所谓‘防疫艾条’,据说效果显着?不知是否有详细的临床数据和病理报告?还是仅仅依靠某些‘感觉’和‘口碑’?”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林怀远身上。章节内容缺失或章节不存在!请稍后重新尝试!

红叶! 他心中警铃大作!她已经开始动手了!而且手段如此诡异,竟能在这等场合,于众目睽睽之下精准投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立刻上前,对正在束手无策的西医们沉声道:“此非寻常中毒,乃邪祟侵心,引动自身伏邪!需以针法安定心神,导邪外出!”

不等那些西医反应,他已取出银针,手法如电,分别刺向两名患者的人中、内关、涌泉等穴,内力暗吐,用的正是《瘟疫论·补阙》中针对“异气乱神”的安神定志针法。

几针下去,那抽搐的官员症状明显缓和,青紫的脸色也稍稍回转。而那记者虽未立刻苏醒,但喉中的怪响停止了。

这一幕,让全场再次震惊!尤其是那些西医,看着林怀远仅凭几根银针就稳定了他们束手无策的病情,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然而,危机并未解除。林怀远心知,这只是“红叶”的警告,或者,是某种更可怕阴谋的开端。

与此同时,在会场外,伪装成记者的杰克,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医院后门有几辆挂着特殊牌照的卡车正在悄悄卸货,箱子沉重,守卫森严,绝非普通医疗物资。而影七,则在追踪一个从会场溜出去的、行为鬼祟的日籍服务生时,在一条小巷里遭遇了伏击!对方并非武者,而是施展了类似障眼法的诡异术法,若非影七轻功卓绝、心志坚定,险些着了道!

联席会议的第一天,就在这突如其来的中毒事件与暗流汹涌中,落下了帷幕。林怀远凭借医术暂时稳住局面,赢得了喘息之机,但也彻底暴露在更危险的漩涡中心。

他知道,在接下来的会议上,他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而那个隐藏在暗处的“红叶巫女”,其真正的目的,恐怕远不止扰乱会议那么简单。

当晚,林怀远下榻的旅馆房间窗台上,悄然出现了一枚完好无损的、颜色却殷红如血的枫叶。

红叶送帖,邀约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