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恭敬侍立在轩外的门客,立刻捧着一大摞码放整齐的竹简,躬身走了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燕丹面前的案几上。
竹简数量极多,堆叠起来,几乎有半人高,散发着浓郁的墨香和竹木气息。
“此书,”吕不韦的声音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自豪与期许,“融汇百家之长,包罗万象,既有法家之严谨,亦有儒家之仁爱,兼采道家之无为,墨家之兼爱……旨在为这纷乱天下,寻一条长治久安之道!”
“老夫希望,待大王亲政之后,能以此书为治国纲领,则大秦可保万年基业,天下可享太平盛世!”
燕丹看着眼前这堆沉甸甸的竹简,心中波澜起伏。
他当然知道《吕氏春秋》!
这部被誉为“杂家”集大成的巨着,其思想价值毋庸置疑。
吕不韦此人,虽权欲熏心,但其眼界和学识,确非常人可比。
他编纂此书,未必没有留名青史,以思想影响后世君王的政治野心。
他沉默片刻,伸出手,随意拿起最上面的一卷竹简,缓缓展开。
熟悉的篆文映入眼帘,其内容博大精深,结构严谨,确实堪称不朽之作。
吕不韦观察着燕丹的神情,见他看得专注,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缓声道:“安秦君以为,此书如何?若大王能采纳此书为国之策本,老夫……即刻便可上交相印,归隐林泉,绝无怨言。”
燕丹没有立刻回答。
他一卷一卷地翻阅着,速度不快,但目光锐利,仿佛要穿透竹简,看清其背后真正的意图。
轩内再次陷入寂静,只有竹简展开时发出的轻微摩擦声。
良久,燕丹将手中的竹简轻轻放回原处。
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满怀期待的吕不韦,问出了一个简单、却直指核心的问题:“吕相,丹有一事不明,还想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