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冬藏砺剑与统一之志

看着赵姬抱着那分量十足的过冬物资,脚步略显恍惚地消失在巷口,燕丹脸上的平静淡然瞬间垮了下来,长长舒了口气,揉了揉因为强装镇定而有些发僵的脸颊。

演戏也挺累人的。

他转身,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走向官廨旁边一个专门给往来信使歇脚、也兼管些文书代笔的小铺面。

铺面里坐着个昏昏欲睡的老吏。

“老丈,烦请借笔墨一用,写封家书。”燕丹掏出几枚平日里省下来的、磨得发亮的燕国小刀币,放在案上。

老吏睁开惺忪睡眼,看了看钱,又看了看燕丹身上那明显是质子的粗布衣衫,没多问,默默推过了简陋的笔墨和一块削制过的薄木牍。

燕丹提起笔,略一沉吟。

得益于姬丹残留的记忆碎片,书写燕国文字倒不算太难。他落笔的速度不快,字迹也还算工整。

内容极其简单,无非是报个平安,说邯郸已入秋,冬粮已领,一切尚可,让老师勿要挂念。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符合年龄的沉稳,最后还缀上一句:“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老师宽心。”

他心知肚明,这封信在寄出之前,必定会被赵国的某些人“检查”。但他不在乎。

他本就没打算在信里传递任何敏感信息,写这封信,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对鞠武的安抚和某种程度上的告别。

那位古板却真心为“燕太子丹”筹谋的老师。

历史上的鞠武,作为燕国老臣,似乎评价不差,最终也是为了燕国殚精竭虑。

只可惜……

燕丹停下笔,看着木牍上未干的墨迹,眼神有些复杂。

他现在是燕丹,来自未来的、知晓历史大致走向的燕丹。

他的目标,他的道路,注定与鞠武所期望的“忠君爱国、合纵抗秦”截然不同。

只希望……日后不要与这位真心待过姬丹的老师,站到对立面吧。

他轻轻吹干墨迹,将木牍交给老吏,付了钱,看着老吏将其放入待寄发的竹筒中,这才转身离开。

回去的路上,秋风卷着落叶,带来阵阵凉意。

燕丹裹紧了单薄的衣衫,思绪有些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