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微光再次眷顾曙光基地,但今天的氛围与往日有些不同。围墙上的哨兵依旧警惕,巡逻队的身影依旧穿梭,但在基地中央清理出的空地上,却传来了一阵稚嫩而参差不齐的读书声。
“人……人……一个人的人……”
“口……口……门口的口……”
二十几个年纪不一、面黄肌瘦但眼睛却格外明亮的孩子,整齐地坐在用小木桩和破木板钉成的简易板凳上,仰着头,跟着前方一块用木炭涂黑的墙壁前站着的女子,一字一句地念着。那女子约莫三十岁年纪,穿着洗得发白的旧羽绒服,面容清秀但带着疲惫,眼神却温柔而坚定,正是林凡等人前几日从附近一个濒临崩溃的小型幸存者点救回的周老师,周芸。
朗朗书声在这片末世废墟中显得如此突兀,却又如此珍贵。它像一缕清风,吹散了弥漫在空气中的压抑和绝望,带来了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许多正在忙碌的幸存者,无论是修补围墙的,还是整理物资的,都不由自主地放轻了动作,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有怀念,有感慨,也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
林凡站在指挥所的窗口,远远望着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建立学堂,是他在彻底清除“豺狼”帮威胁、基地初步稳固后,力排众议推动的第一件“非生存必需品”的大事。
几天前,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以王浩为代表的务实派就曾直言不讳:“凡哥,现在粮食、武器、药品哪一样不紧缺?让孩子们干活,哪怕只是捡拾柴火,也能分担点压力。读书?太奢侈了吧?末世里,认字能当饭吃吗?”
就连一向支持他的张大牛,也面露难色:“凡哥,我知道你是为了长远考虑,但眼下……是不是再等等?”
面对这些质疑,林凡没有用强硬的命令压制,而是召集了核心成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他看着王浩、张大牛、苏婉等人,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我知道大家的顾虑。生存是第一位的,这一点永远不会变。但是,我们建设这个基地,仅仅是为了像老鼠一样活着吗?”
他指向窗外那些在废墟中玩耍,眼神却早已失去童真的孩子们:“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只教会他们如何挥舞武器,如何抢夺物资,那么即使我们建起了再高的围墙,拥有了再多的粮食,我们和‘豺狼’帮,又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苏婉医生闻言,深深点头,她见过太多人性在末世中沦丧的例子,轻声附和:“林凡说得对。知识或许不能立刻换来食物,但它能守住人性的底线,能点燃文明的星火。让孩子们读书,是告诉他们,这个世界除了杀戮和生存,还应该有秩序、有理性和对美好的向往。”
林凡接着说道:“而且,这并非完全是消耗。孩子们学习知识,将来可以成为医生、工程师、技术员……这些才是基地长远发展的基石。难道我们永远要靠捡拾灾变前的遗物过活吗?我们需要自己的人才!”
最终,他说服了大家。王浩虽然还是觉得有点“不实用”,但也嘟囔着:“凡哥你看得远,你说咋办就咋办吧。”
提议通过后,下一步就是寻找老师。这比找粮食和武器更难。在末世,知识分子尤其是教师,生存率极低。林凡一度以为这个计划要搁浅,直到他们在一次例行的周边区域搜寻中,发现了周芸老师和她守护着的七八个孩子。
那是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周芸用破旧的课本,坚持给孩子们上课,自己则靠着挖野菜和偶尔冒险搜寻到的少量过期食物苦苦支撑。被发现时,她和孩子们都已极度虚弱,但周芸依然将最后一点食物分给了孩子们。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搜寻队的成员。
将周芸和孩子们接回基地后,苏婉精心调理了他们的身体。当林凡试探着提出希望她能在基地担任教师时,周芸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憔悴的脸上绽放出惊人的光彩,仿佛找到了生命重新燃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