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夫兰骑士队就像一台精密的,上足了发条的德国机器,一路高歌猛进。常规赛的胜利对他们来说,仿佛变成了日常的呼吸,自然而然,甚至有些乏味。整个联盟似乎都默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常规赛只有一个悬念,那就是谁会成为骑士队在总决赛的背景板。
但平静的湖面之下,暗流汹涌。
最新一期的官方MVP排行榜上,林枫的名字依旧挂在最顶端。他的个人数据虽然因为“养生”打法而不再像前几个赛季那样惊世骇俗,但场均25分8篮板11助攻的全面表现,加上骑士队那足以碾压历史所有球队的恐怖战绩,让他稳坐钓鱼台。这看上去似乎毫无悬念。
然而在芝加哥,一股追赶的势头正变得越来越猛烈,像是从地平线尽头滚滚而来的雷云,带着压抑的轰鸣。
凯文·陈和迈克尔·乔丹,在经历了又一次圣诞大战的失利后,似乎达成了某种诡异的默契。菲尔·杰克逊也顺水推舟,将“三角进攻”的理念进行了更激进的改造。他不再执着于球的流转,而是将战术的核心简化到了极致——为联盟最强的两个得分点,创造最舒服的单打环境。
于是,公牛队的比赛画风突变。他们不再追求华丽的团队配合,而是变成了乔丹和凯文·陈轮流接管比赛的个人秀。一个负责上半场,一个负责下半场。一个用美如画的后仰跳投惩罚对手,另一个用不讲理的干拔三分摧毁防线。
这种简单粗暴的打法,效果却出奇的好。公牛队在常规赛后半程,同样打出了一波摧-枯拉朽的长连胜,战绩稳居东部第二。
而乔丹和凯文·陈的数据,也开始以一种恐怖的速度飙升。
“迈克尔·乔丹在对阵魔术的比赛中狂砍64分!”
“华裔新人凯文·陈背靠背拿下50+!”
全美的体育媒体,都因为这场愈演愈烈的MVP“暗战”而陷入了狂欢。
一场关于篮球哲学的舆论战,在各大体育节目的演播室和报纸的专栏里,激烈地打响。
“毫无疑问,MVP应该属于林枫!”以魔术师约翰逊为首的“战绩派”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立场,“他带领球队打出了历史第一的战绩,他让身边的每一个队友都变得更好。这才是最有价值球员的真正含义!”
“放屁!”查尔斯·巴克利则在自己的节目里,毫不客气地反驳道,“最有价值的球员,就应该是那个在场上最无法被阻挡的人!看看迈克尔,看看那个中国小子凯文!他们正在打出篮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得分表演!把MVP给一个场均只得25分的‘体系球员’?这简直是对篮球这项运动的侮辱!”
各种专家、名宿,纷纷下场站队,吵得不可开交。有的支持林枫的团队篮球,认为他代表了篮球的未来;有的则吹捧“公牛双核”的个人英雄主义,认为他们才是篮球魅力的极致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