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稚子献方解民困 仁心义举扬清名

------

第四十八章 稚子献方解民困 仁心义举扬清名

马车在略显颠簸的官道上行驶,陈彦坐在车内,心中思绪翻涌。他大致猜到了县令召见的原因,定是父亲带去的藿香正气散在徭役中发挥了作用,引起了官府的注意。此行是福是祸,尚难预料,但他深知,谨慎应对是关键。

抵达县衙时,已近傍晚。夕阳的余晖给庄严的县衙大门镀上了一层金色。钱粮师爷引着陈彦,穿过戒备森严的仪门,绕过正堂,来到了更为私密、用于接待重要宾客或处理非公开事务的二堂。

二堂内,烛火初上,光线柔和。清河县县令周文正并未穿着官服,而是一身家常的藏青色直裰,正坐在主位的太师椅上品茶。他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眉宇间带着读书人的儒雅,也有一丝为政操劳的疲惫,但眼神温和,并无太多官威压迫感。

见到师爷引着一个衣着朴素、却眼神清澈、举止沉稳的孩童进来,周县令放下茶盏,脸上露出一丝和煦的笑容,并未因陈彦的年龄而有丝毫轻视。

“学生陈彦,拜见县尊大人。”陈彦上前几步,依照学童见师的礼仪,规规矩矩地躬身长揖,动作流畅自然,毫不怯场。

这一揖,让周县令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见到县令,能不行跪拜大礼已是少见,如此标准且带着书卷气的揖礼,更显其教养不凡。他微微抬手,语气温和:“不必多礼,起来吧。你便是陈彦?今年几岁了?”

“回县尊大人,学生今年七岁。”陈彦直起身,声音清亮地回答。

“七岁……”周县令捻须点头,目光中带着审视与好奇,“听闻你父陈延峰在役上所用药粉,乃是你所配制?”

“是学生根据偶得的古方尝试配制,幸有些许微效,家父方敢与同乡共用,以期共抗暑邪。”陈彦回答得谦逊得体,既承认了事实,又不居功。

周县令见他谈吐清晰,用词文雅,心中好感更增,继续问道:“哦?你小小年纪,竟能读懂医书古方?可曾启蒙读书?”

“回大人,学生蒙恩师不弃,已在镇上赵文渊先生门下蒙学近两载。”陈彦如实回答。

“赵文渊?”周县令闻言,眼中骤然爆发出惊喜的光芒,身体都不由自主地微微前倾,“可是那位曾中举人、后隐居治学的赵文渊赵先生?”

“正是家师。”陈彦恭敬答道。

“哎呀!原来是文渊兄的高足!失敬失敬!”周县令顿时抚掌大笑,态度愈发亲切,“本官与文渊兄乃是旧识,常有诗文往来!未曾想,他竟收了你这般灵秀的弟子!难怪,难怪有此慧根!”

得知陈彦是好友赵举人的弟子,周县令心中最后一丝疑虑尽去,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欣赏和好奇。他兴致勃勃地与陈彦又聊了几句学问,考较了《三字经》、《千字文》的背诵,陈彦皆对答如流,更让周县令连连点头称赞。

叙话片刻,周县令将话题引回正事,神色渐渐凝重起来:“彦儿,你既是文渊兄弟子,便是读书明理之人。本官今日召你前来,实因一事困扰,关乎我县众多民夫性命,想听听你的见解。”

“县尊请讲,学生洗耳恭听。”陈彦神色一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