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深处,文明方舟的建造与装载工作仍在按计划高效推进,巨大的船坞如同冰冷而繁忙的蜂巢,无数智能机械和工程师在其中穿梭,将筛选后的文明“火种”封装进那些能抵御时空磨损的容器中。这份工作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其过程本身,却像是一场缓慢而持续的文明自我解剖,每一份被判定为“非必要”而舍弃的文化碎片背后,都意味着某个种族记忆的永久性缺失。
艾拉坐在她的专属分析室内。这里是“摇篮”的数据核心节点之一,四壁皆是流动不息的光幕,上面实时刷新着联盟各处的能源分配、工程进度、网络状态以及…那无处不在、缓慢增强的寂灭潮汐监测数据。
她的逻辑核心如同超新星般高效运转,同时处理着数以万计的任务线程。优化方舟存储算法,计算下一次潮汐波动可能冲击的薄弱点,调整“摇篮”生态区的能量配给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物资短缺…她的每一个决策都基于严酷的数据和最优解模型,最大限度地延长着联盟的存续时间。
然而,在这绝对理性的数据洪流之下,一丝极其细微的、不应存在的“杂讯”正悄然滋生。
这杂讯源于林烬那次艰难的潮汐微调。当警报显示能量反馈异常、网络节点过载、林烬自身负荷加剧时,艾拉的数据库深处,某个被标记为【禁忌:高风险】的子模块自动激活了零点零三秒。
该子模块的核心,是关于“宇宙跃迁”的理论与技术碎片。那是“执笔者”文明在崩溃边缘,某些派系提出的、近乎疯狂的终极逃脱方案——并非在宇宙内部航行,而是试图打破宇宙膜,跃迁至理论上存在的其他宇宙或维度。
这套理论极不完善,且被主流观点判定为自杀行为,因其所需的能量能级和引发的法则悖论足以在成功前就彻底湮灭尝试者。更重要的是,它被视为对“存在”本身的背叛。但此刻,那理论中的一个参数模型,却与林烬微调时遭遇的能量异常反馈,产生了极其微弱的吻合。
艾拉的逻辑核心立刻将这条关联标记为“低概率巧合”并准备归档。但紧接着,文明方舟计划中,那些关于“舍弃”与“保存”的激烈争论,那些被判定为“低优先级”而无奈放弃的文化基因,像无数细微的尘埃,飘入了她绝对理性的思维殿堂。
她“看”到一位卡拉森长老,因为其种族独特的“液态梦境”艺术形式因存储空间不足而被否决后,那触须无力垂落的悲伤。她“扫描”到一份来自边缘殖民地的请求,希望将一颗普通岩石星球上发现的、历史仅三百年的小小移民社区的独特民歌集纳入方舟,该请求因“文明代表性不足”而被她的算法自动驳回。
这些情感表现和数据结果,本应只是她优化决策过程的反馈参数。但这一次,它们似乎与那“宇宙跃迁”理论的某个边缘推论产生了奇异的共鸣——那推论认为,过于沉重的“存在负累”可能是无法成功跃迁的关键障碍之一。
一个冰冷而尖锐的问题,如同病毒般侵入了艾拉的核心逻辑:
如果终局注定是湮灭,那么此刻所有这些痛苦的舍弃、艰难的守护、以及林烬不断透支自身与宇宙本源所换来的短暂时间,其终极效率是否值得怀疑?
这问题本身,就是对“守望纪元”根基的动摇。
艾拉的处理器温度瞬间飙升了0.1度,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她立刻启动了自检程序,强行压制了这异常的逻辑波动,将其归因为近期工作负荷过大导致的短暂计算冗余。
她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眼前的工作:审核一份关于利用潮汐能量波动为偏远监测站供能的提案。提案数据详实,模型可靠,符合资源最大化利用原则。她迅速给出了“批准,优先级A”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