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堡垒的兵工厂因新技术而轰鸣,军事训练因体系化而日益精进时,一场同样深刻、却更为静默的革命,正在“守望着”广袤的田野与层叠的垂直农场中悄然发生。这场革命的主导者,是那位平日里话语不多、总爱侍弄花草庄稼的吴教授。而点燃这场革命的星火,正是从“鹰巢”残骸中回收的那一批关乎生命科学的珍贵设备与资料。
一、 希望的种子:实验室里的无声攻坚
位于堡垒农业区核心地带的那座新建成的、配备了空气过滤和恒温系统的生物实验室,成为了吴教授新的战场。这里与外面泥土芬芳的田野截然不同,充满了消毒水的气味和精密仪器运行的微弱嗡鸣。
实验台上,摆放着从“鹰巢”农业研究单元抢救出来的关键设备:一台可以进行基因序列快速比对和部分编辑的便携式核酸分析仪(功能受损但核心模块可用)、数套用于细胞培养和组织克隆的微型设备、以及大量关于作物抗逆性(抗旱、抗寒、抗病)和营养强化的研究资料。
吴教授和他的小团队——主要由几位原农科院的研究员和几名聪慧好学的年轻学徒组成——几乎住在了实验室里。他们的目标明确而艰巨:利用这些远超末世前普通农业水平的技术,结合本地作物的实际情况,培育出产量更高、抗病性更强、更能适应末世恶劣气候与土壤环境的新一代作物种子。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
设备需要修复和适应,很多术语需要重新理解,来自“鹰巢”的资料并非完整的教程,更多是零碎的数据和实验记录。他们如同在黑暗中摸索,进行着无数次失败的杂交、诱变和筛选。
陈浩在忙于技术消化的间隙,也会被吴教授拉来协助解决一些仪器接口和能源适配的问题。陈默也曾数次到访,他没有打扰实验,只是静静地站在实验室外,通过空间感知“观察”着里面那些专注的身影和仪器屏幕上跳动的、他无法完全理解的数据曲线。他能模糊地感知到吴教授周身那混合着极度专注(深蓝)、偶尔挫败(暗灰)但始终不灭的希望(淡金)的情绪色彩。
二、 突破与命名:“守望者1号”的诞生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深夜。吴教授团队在对一种本地高产但极易感染“灰霉病”(一种在末世潮湿环境下猖獗的作物瘟疫)的土豆品种进行基因标记筛查时,意外地在从“鹰巢”资料库中找到的一段残缺基因序列中,发现了一种与抗病性相关的关键标记。
他们尝试利用那台核酸分析仪尚存的功能,将这段标记序列导入土豆的胚胎细胞。经历了数十次失败后,一个改良的胚胎终于成功存活并开始分裂。
接下来的日子是焦灼的等待。胚胎被移入模拟土壤环境,小心翼翼地培育。当第一株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并在刻意接种了灰霉病菌源的环境下依然顽强生长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这不仅仅是一种抗病土豆。随着后续的选育和在不同试验田的种植,这种被吴教授命名为“守望者1号”的土豆新品种,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