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币”的流通,如同给“守望者”这具庞大的躯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市集空前活跃,交易效率倍增,居民们逐渐习惯了这种便捷的交换方式,脸上开始出现拥有“财产”的踏实感。然而,这初生的经济脉络尚显脆弱,任何一点风浪都可能对其造成致命打击。
风波,在一个看似寻常的清晨,悄然而至。
最初只是市集角落里的几句低声抱怨和争执。
“你这钱……手感不对吧?颜色也好像浅了点。”
“胡说什么!这可是我刚从仓库领的工钱!”
“等等,我这枚拾元币的边缘齿纹怎么模模糊糊的……”
疑虑如同水面的油污,迅速扩散开来。很快,更多类似的报告涌向了内政总署和陈雪的监察司。有居民在用“家园币”兑换基础粮食时被拒收,有商贩收到了明显重量不足、色泽有异的钱币,甚至出现了两枚几乎一模一样的钱币,但细微处总有差别的情况。
假币!
这个词汇如同瘟疫,迅速在居民中传播开来,引发了恐慌。人们开始下意识地拒绝接受大面额的家园币,交易退回到小面额甚至是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市集刚刚建立的秩序濒临崩溃,居民们紧紧捂住自己的钱袋,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每一枚货币和每一个交易对象。一种无形的裂痕——信任危机,开始在“守望者”内部蔓延。
得到报告的陈默,没有立刻动用雷霆手段进行大规模搜查和镇压。他深知,货币的信用一旦崩塌,重建将无比艰难。他需要做的,不仅是揪出伪造者,更是要彻底根除隐患,重塑信心。
他首先找到了陈浩。
技术研发中心内,陈浩面前的工作台上摊放着数十枚真假混杂的家园币。他正用高倍放大镜、精密天平、甚至简易的金属成分分析仪(利用带回的部分实验室设备改造)进行着紧张的比对分析。看到陈默进来,他立刻拿起两枚拾元币。
“哥,你看。”陈浩指着两枚钱币,“这枚真的,边缘齿纹清晰锐利,内嵌的徽记暗影在不同光线下有微妙的层次变化。而这枚假的……”他又指向另一枚,“齿纹模糊,徽记暗影呆板,像是直接压印上去的。最重要的是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