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绍辉在车间边的观察台上停下来,示意旅长靠近那些平板终端。
研究员把几张编制图和部署草案滑到前面,屏幕上标注着白点与箭头,显示着一个标准合成旅的编制调整分布。
“我们打算把这些装备先配给特殊编制的‘先锋营’。”
林绍辉说,“每个合成旅按作战需求会编制一到两个先锋营。一个先锋营的规模不大,但攻坚能力和续航能力都比传统合成营强很多。”
“一个先锋营含两个中队的‘无畏三型’外骨骼,每队配置六到八套重型外骨骼;再配一辆‘黄河象’为支援;另外配备两辆轻型悬浮补给车,以及三到四架中高航程无人机。”
“先锋营不是独立作战的孤岛。它们是合成旅的突破尖刀,负责攻破敌方第一道防线、开辟前沿阵地并为随后的主力部队清理周边区域。”
“它与旅里的无人侦察、电子战和工程队形成联动。整个体系按模块化方式设计,便于在不同战场组合调配。”
“必要时,可以调集数个‘先锋营’来组成突破梯队,攻克敌人防守严密的区域。”
“当然,这只是军事委员会刚刚商议出的草案,到真正落实,还需要你我多多努力,提供建议与反馈。”
旅长看着那张表,脑中开始推演:“一个合成旅配一两个这样的营……这意味着后续部队依然是常规的装甲部队。在恶劣环境下,很可能无法配合先锋营的攻势。”
“没错,这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主要问题。”
林绍辉不回避,“‘我们在武器装备部和装备科研院之间成立了联合小组,专门攻关悬浮系统与微型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和可靠性问题。”
他转到另一页,上面写着几项技术目标与时间表。
“缩小反应堆体积,提高能量密度,改进热管理;降低反重力模块的功耗,提升抗干扰能力;建立标准化能量接口和快速更换机制,同时把维护复杂度降到战场可接受范围内。”
“我们要把悬浮装甲车辆变成能像传统履带式车辆那样大规模部署的通用战术平台,而非只有‘黄河象’这样的攻坚利器。”
林绍辉说,“这意味着未来行军速度、地形适应性和两栖能力都会提升。履带和轮式车的局限会被逐步打破。”
“不过再怎么小型化,装甲车辆在未来仍会比现在体积大很多。热量、护盾、装甲以及武器的能量需求决定了最小化有下限。”
“你不能把一台能发射等离子轨道炮的系统压缩到一辆轻型装甲车那样小。”
“这么大的改动……”旅长把手搭在栏杆上,“我怕我这边的压力会很大。”
“新装备的适应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别提适配这些装备的战术体系。”
“嗯……短期看产能和技术,还有人员培训都是难点,我们这边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