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馨嘉泊,傍晚。
实验结束后,陈伟康脱下防护服,经过长长的走廊,穿过层层安检,回到宿舍区。
空气里带着淡淡的海盐味。
窗外的光线已经转为柔白,阳光被海面反射,映出碎亮的波纹。
他放下实验记录与终端,拉开窗帘。
远处,太空电梯的主体正在施工。塔体从海岸一直延伸到天顶,金属支架闪着冷光,升降平台像微小的蚂蚁在其表面缓慢移动。施工区传来低沉的震动声,工用飞艇在塔身周围穿行,运送材料与设备,整个结构在傍晚的光线里显得庞大而安静。
更远的港口方向,几艘前往大洋共和国的货船正在装载重建这个国家所需要的援助物资。大型起重臂吊起一箱箱医疗设备、模块化居住舱和工业零件,堆场上排列着带有东协标志的集装箱。
他知道,位于太空天梯顶部的“星环空间站”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不久之后,它的主体结构将由“新征程二号”重型运载火箭送入轨道,与太空电梯主塔完成对接,并开始蜂窝状碳纳米管缆索的铺设。
陈伟康博士曾详细研读过“星环空间站”的设计图。比起现有的任何空间设施,它的规模都显得无比巨大。即便“新征程二号”具备五百吨级的运力,也只能将核心舱段送入轨道,其余组件将依托对接后的太空电梯逐批运送。
但在“星环计划”的总体蓝图中,这座空间站仍只是最小的一环。
“天穹”,一座端到端长度约两百米、总质量约八千吨的综合性在轨实验室,可同时容纳两百五十名科研人员,是人类首次具备完整生命支持与科研闭环系统的轨道设施。
在更高轨道上,是“逐星者”——半径接近十公里、总质量近百万吨级的巨型轨道粒子加速器,由数座聚变电站联合供能,用于高能粒子与深空物质的研究。
而在轨道装配带的核心位置,则是“星港”,一座同样达到百万吨级的在轨工程港口。
其主舱长度一千二百米、直径四百米,内部设有三至六个大型干坞舱位与多个中小型对接口,配备起重桁架、纳米织机车间、推进剂加注系统与机器人维护群,可进行大型深空母舰与模块化航天器的建造与维修。
这些庞大的设施共同构成了“星环计划”的骨架,而此刻,陈伟康所能看见的,只是那条仍在攀升的天梯——通往它们的第一步。
无数工厂昼夜运转,制造着这些未来的骨骼与神经。
高温炉中炼出的金属结构、由纳米织机编制的碳管缆索、微重力环境下测试的模块化舱段……所有的一切,都在默默向着同一个目标聚合。
等到太空电梯正式投入运行,这些部件将沿着那条延伸至平流层的缆索被逐一送往轨道。届时,它们将组装成“星环计划”的主体,成为悬挂在地球与太空之间的不朽丰碑。
陈伟康把目光从宏伟的太空电梯上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