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段锦如姑娘登台献诗后,就又有不少才子才女献上诗作,可是都比不上段姑娘的,最终入围前三的,除了段姑娘的《画舫》外,还有刘正元的诗作《吴桐灯会》,以及吴桐县最着名的学子,孙怀绫《金灯赞》。
此时,寇愍正站在画舫的尾甲板上,细细感受了来自江面吹过的冷风,冷风顺着衣领钻进胸腹,冻得寇愍不禁打了个哆嗦,连忙紧了紧衣领,心下便如半空中的明月一般,了然一切,嘴角也挂上了发自肺腑的笑意:‘那清风果然来自崇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润物无声,看来崇岳也是心怀坦、一身正气之人!’
不多时,寇愍便自甲板回到静室中。杨振目光微凝,寇愍的步伐仍如先前那样的稳健,棉袍衣角的褶皱也未有丝毫变化,可是那紧绷的眉梢此刻竟然瞧瞧化开,眼角的笑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甚至连抬手抚须的动作都带着几分悠闲,全然没有了刚才的那边紧张感。
寇广看到祖父回到静室,赶忙再度端端正正的坐好,可他恢复的再快,还是被寇愍瞥到了,只是却没有像以往训斥寇广,而是像没看到一样,直接坐到主位上,从容的端起茶盏,随意的轻啜一口,笑着问道:“外面的诗会进行的怎么样,想必该是评出前三甲了吧。”
寇广闻言赶忙说道:“祖父,已经评出了前三了,段姑娘第二名!”
寇愍一听,哦了一声,问道:“那你就先说说第三的诗作吧!”
寇广应了一声,道:“第三名是刘正元的《吴桐灯会》,祖父请听好!
百户柴门映灯明,元宵夜沸闹吴桐。
万人踏月歌衫动,满巷喧声入天星。”
寇愍听后不住的点头:“这首不错,正应了今天的佳节,整体看来将着上元佳节的盛景浓缩其中,热闹鲜活,颇具感染力啊!”
杨振在一旁点头附和道:“是啊,这首句‘百户柴门映灯明’以小见大确定基调,开门见山,而尾句的‘入天星’将灯会的热闹推至高点,想象力奇绝!”
寇愍捋着长须接着说道:“若是能再融入些情感的话,必成佳作,比段姑娘的要好上一些,不过屈居第三有点......”
崇岳笑了笑,说:“段姑娘感第一个登台,这份勇气应加了不少分吧。”
寇愍暗暗颔首,道:“不错,想必这夺得魁首的诗作必是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