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养由基老将出征

秋风卷起边关的黄沙,天地间一片肃杀。晋国联合鲁、卫等诸侯,陈兵于楚境之外,战鼓声自北方滚滚而来,如雷贯耳,震动郢都朝堂。旌旗猎猎,刀戈如林,联军气势汹汹,意图趁楚国内政未稳之际,再度北上施压,重创其国力,遏制其问鼎中原之势。

这是继数年前城濮之战后,中原诸国又一次大规模集结。彼时楚军败退,虽未伤筋动骨,却也元气大伤,威望受损。如今旧仇未雪,新患又至,朝野上下无不忧心忡忡。边境斥候一日三报,烽火台接连点燃,狼烟直冲云霄,仿佛苍天也为这场即将降临的风暴而变色。

郢都宫中,金殿巍峨,玉阶生寒。熊旅端坐王座之上,眉宇紧锁,目光扫过殿下列班而立的文武百官。青铜灯盏摇曳着微光,在他脸上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有人低声议论,有人沉默不语,更有几位老臣面色凝重,似已预见战火再燃。

“敌势浩大,粮草充足,若贸然应战,恐重蹈覆辙。”太宰屈完缓步出列,声音沉稳,“不如遣使议和,暂避锋芒,待来年春耕之后,国力恢复,再图反击。”

话音刚落,上将军??贾立即反驳:“不可!今若示弱求和,便是向天下昭告我楚国怯战!诸侯必将群起而攻之,届时四面受敌,悔之晚矣!臣愿领兵出征,与敌决一死战!”

“你虽有勇,然无统帅之才。”左尹斗成然冷冷道,“昔日城濮之败,正是因主将轻敌冒进所致。今日岂能再以热血代谋略?须得稳扎稳打,方能保全社稷。”

群臣争论不休,或主战,或主和,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殿内气氛压抑,仿佛暴风雨前的寂静。窗外乌云翻涌,一道惊雷炸响,震得梁柱微颤,仿佛天地也在为这场命运之争而咆哮。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沉重而稳健的脚步声——一声接一声,踏在青石阶上,如同战鼓敲击人心。那脚步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不可阻挡的威严。

众人纷纷侧目,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拄着青铜长戈,缓缓走入大殿。他身披玄铁重甲,肩披赤红披风,虽年迈体衰,却脊梁挺直如松,双目炯炯有神,宛如烈火燃烧于枯木之中。

正是养由基。

他曾是楚国最负盛名的神射手,年轻时百步穿杨,一箭射落飞雕,令敌军闻风丧胆。随先王征战四方,屡建奇功,被誉为“楚之利矢”。如今虽已年过花甲,鬓发尽白,脸上刻满岁月与战火的沟壑,但他依旧每日操练不辍,弓弦未断,忠心未改。

他缓步上前,在王前单膝跪地,甲胄铿然作响,声若洪钟:“大王!老臣虽老,然热血未冷,筋骨尚健。愿率三军,再赴城濮,御敌于国门之外!”

熊旅闻言,心头一震。他望着这位曾伴随父王打下江山的老将,眼中闪过复杂神色——敬重、担忧、感动交织在一起。他知道,眼前这位老人不只是一个将领,更是楚国精神的象征,是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将士信仰的化身。

“卿年事已高,何须亲临险地?”熊旅低声劝道,语气中透着不忍,“寡人可遣年轻将领出征,卿可在郢都安养天年,享清平之福。”

养由基缓缓抬头,目光如炬,直视君王:“大王,安养?若国土沦丧,何来安宁?若社稷倾覆,何谈天年!老臣生于楚,长于楚,受先王厚恩,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岂能在危难之时退缩?只要老臣还有一口气在,便绝不容敌军踏我楚土一步!”

一字一句,掷地有声,震得满殿皆静。连那原本闪烁不定的灯火,似乎也因这股浩然之气而稳定下来。

年轻的将军们低头垂首,心中燃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敬意;老臣们眼含热泪,仿佛看见当年那位一箭穿心、百步射雕的少年英豪,穿越时光,再度屹立于朝堂之上。那一刻,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迟暮的老人,而是一杆永不倒下的战旗。

熊旅久久无言,终是起身离座,亲自扶起老将,声音微颤:“既如此……寡人准奏。此战,拜卿为大将军,总领五万精锐,镇守城濮,拒敌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