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是些零碎工具和五金件。”老保管员移步到另一片区域,这里堆放着不少锈迹斑斑的铁箱和木匣子。他随手打开一个,里面是各种规格的螺丝、螺母、垫圈,混装在一起,有些已经生了黄锈。另一个长条木箱里,放着几十把各种尺寸的扳手、钳子、螺丝刀,品相新旧不一,有些手柄都开裂了,但金属部分大多完好。
“这些是早年一些小型机械替换下来的零件,”老保管员指着角落几个用油布盖着的大件,“有些是水泵的叶轮、轴承座,有些是小型柴油机的配件,型号都老掉牙了,新机器用不上,修旧机器又不好配,就一直堆着。”
王超一边听,一边仔细地观察着。他的心在胸腔里有力地跳动。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占地方的“废品”,但在他眼中,却是一座亟待发掘的宝库!
那些劳保用品,虽然是积压品,但质量过硬,正是工厂和基建工地所需要的硬通货,通过老陈的渠道不难出手,而且风险极低。那些零碎的五金件和工具,生锈的可以除锈,混杂的可以分拣,对于很多缺乏配件的街道小厂、维修社甚至是有手艺的个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东西。而那些老旧的机械零件,他暂时用不上,但其金属材质本身就是价值,更何况,其中一些标准件或许还能在他的“技术火种”计划中派上用场。
他强迫自己冷静,不能表现出过分的热情。他蹲下身,拿起一个生锈的轴承座,用手指抹去表面的浮尘,露出底下的金属光泽,又捡起几把旧扳手,检查着它们的咬合口是否完好。
“东西……是有些年头了,保管得也一般。”王超站起身,语气带着些适当的挑剔和惋惜,“很多都锈了,工具也得修整。不过,胜在种类杂,数量也不少。我认识几个老师傅,喜欢鼓捣这些旧东西,或许能挑出些能用的。”
老陈在一旁帮腔:“是啊,老王(指保管员),你看这些东西,堆着也是占地方,还得派人看着。能处理掉一些,给局里回笼点资金,也是好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保管员点点头:“刘科长也是这个意思。你们看着挑,价格嘛……局里定了调子,按废铁价的基础上,根据品相适当上浮点,总之不会让你们为难。”他报了一个极低的、几乎是象征性的基准价格。
王超心中大喜,这价格远低于他的预期!但他面上依旧沉稳,甚至微微蹙眉,像是在权衡利弊:“价格倒是实在……就是这品相,很多需要清理、分拣,也是个功夫钱。这样吧,陈叔,王师傅,我先大致挑一批,主要是工具和这些还能看出模样的零件,劳保用品也要一些。具体数量,等我清点一下,再按品相跟您细算价钱,您看如何?”
他这番表态,既显示了自己不是盲目全收,有选择有判断,又给了对方足够的尊重和灵活空间。
老保管员看向老陈,老陈点点头:“就按小王说的办吧,这孩子实在。”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王超就在这座尘封的仓库里,开始了他的“淘宝”之旅。他凭借着自己来自后世的见识和对这个时代需求的粗浅理解,快速而精准地挑选着。成套尚且完好的扳手、钳子,各种规格的螺丝螺母(尤其是常用规格),品相较好的轴承、齿轮,未开封的劳保手套和翻毛皮鞋(这些几乎是全新的),甚至是一些看起来奇形怪状、但他觉得可能有用的小零件,都被他一一挑选出来,集中堆放在仓库门口的空地上。
他挑选的原则是:实用性强、易于保存和转运、变现渠道相对清晰或自用价值高。那些过于笨重、锈蚀严重或者完全不知道用途的东西,他谨慎地放弃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