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雾锁荆山

荆州,荆州! 巷野 1907 字 9天前

月光掠过他腰间那把将官短剑,剑柄上镶嵌的青天白日徽章在夜色中泛着冷光。这是保定军校毕业时教育长特赠的礼物,剑鞘上还刻着“精忠报国“四个篆字。此刻,剑鞘正轻轻拍打着浸水的绑腿,发出细微的声响。

三天后的黎明,潭河湾的浓雾尚未散去。日军工兵联队果然被诱至右岸排雷,士兵们穿着厚重的防水服,在冰冷的河水中艰难作业。就在这时,预设在左岸芦苇丛中的二十门松树炮突然开火。这些用整根松木制成的土炮,虽然射程有限,但在近距离内威力惊人。

炮弹落在河面上,激起冲天水柱。混合火药的水雷接连爆炸,将日军的排雷设备炸得粉碎。这场后来被战史称作“潭河疑阵“的伏击战,让日军整整两个运输中队在淤泥里挣扎了三天。缴获的物资足足装备了两个营,其中包括一批珍贵的无线电器材。

捷报传回战时省会恩施时,重庆《中央日报》的记者正在野战医院采访伤员。一个满身敷着草药的战士靠在竹床上,用带着黄陂口音的官话说:“谢旅长教我们唱《诗经》里的'岂曰无衣',说两千年前这片土地就在反抗暴政。“

记者的笔在采访本上飞快地记录着,不时抬头看看这个年仅十九岁的小战士。病房里弥漫着草药和消毒水的气味,伤兵们的**声此起彼伏,但这个小战士的眼睛却格外明亮。

农历小雪那天,侦察连在荆门城外截获了三马车特殊物资。当战士们掀开防雨布时,都不由得愣住了——车上装的全是书籍。

谢文渊随手翻开一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日文注释让他皱起眉头。忽然,他在扉页发现了“京都帝国大学藏书“的篆文印章。这些书籍显然是从某个大学图书馆掠夺来的战利品,正在运往日军司令部的途中。

他连夜召集识字骨干,在摇曳的桐油灯下组成临时翻译组。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读书人,有的是投笔从戎的大学生,有的是隐居乡间的老秀才,此刻都聚集在简陋的农家院落里,将日文书籍中的重要内容译成中文。

政治部主任周慕云捧着刚译完的《战争论》沉吟良久。这位北大毕业的知识分子,眼镜后的双眼闪着智慧的光芒:“日军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我们倒可以用这些书反其道而行。“

半个月后,伪军阵地上开始出现中日双语的传单。克劳塞维茨的名句与《孙子兵法》并列印刷,落款处还精心绘制着象征楚文化的凤凰图腾。这些传单在伪军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些识字的老兵偷偷收藏,甚至在私下里传阅。

秘密交通员老周送来密电时,谢文渊正在油灯下校正《论持久战》的油印本。跳动的灯火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土墙上,随着夜风轻轻摇曳。

这个永远戴着斗笠的老者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得像是磨砂纸擦过青石:“旅长可还记得民国元年,湘潭码头的吴记米行?“

谢文渊猛然抬头,手中的钢笔在纸面上划出一道墨痕。当年他背着母亲遗体流浪时,正是米行老掌柜舍了半升糙米,让他得以活命。那个寒冷的冬日,老掌柜布满老茧的手掌,至今仍清晰地印在他的记忆里。

“令堂临终前说过,谢家子孙当为天下人守义。“老周从斗笠夹层取出情报时,袖口不经意间掠过腰际,露出一截褪色的红绸——那是苏区赤卫队的旧俗。

这份关于日军化学武器部署的密报,让谢文渊连夜调整了整个作战方案。他立即下令各部队加强防毒训练,并在民间收集简易防毒用品。这些举措在随后的战斗中,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岁末的寒潮席卷江汉平原,日军发动了报复性扫荡。谢文渊带着警卫排被困在纪山寺遗址,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如今只剩断壁残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