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冲击鬼子的阵地,自己这边必须得有重武器。

与其去打那些难啃的硬骨头,还不如先在路上,对鬼子的援兵来一波伏击。

既轻松,又简单。

还能充分的照顾到守军被俘后虚弱的身体。

许三前出了五六百米,来到一个废弃楼房的高处,观察着鬼子过来的进度。

接近中华门、光华门、水西门这一侧,许三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基本都是一片废墟。

被鬼子的飞机炸过,雨花台上的大炮炸过,紫金山上的大炮炸过。

这里已经几乎没有人居住,也无法居住。

赵营长他们紧锣密鼓的布置着战场,这种临时、没有预设的战场,也非常考验他们的战术水平。

还好,谢参谋长长期干参谋,对战术理论研究很深,而赵营长长期一线作战,对实操很在行。

两人一配合,倒是非常迅速的取得了共识。

将有枪的战士,围绕着那个小广场,做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

当敌人进入的时候,可以做到最大面积的杀伤。

机枪的射界也设计合理。

没有枪的战士则平均分布在有枪战士的身后,只要有人牺牲,他们就捡起枪顶上。

大约一刻钟,鬼子举着火把,快速行军的脚步,连最普通的士兵都能听到、看到。

许三悄无声息的回到阵地附近的一栋,被炸塌了三分之一的四层高楼上,他要居高临下,对付鬼子的重要人物。

这事在夜晚也只有他能干,刘青峰和挑选出来的几个好枪手也干不了。因为在黑夜里,距离一远,他们根本看不清楚。

出于对精度的考虑,许三还是掏出了98K专业狙击枪,然后静静的等待。

阵地上,低级军官在做着最后的提醒,“不准说话,不准咳嗽,不准放屁,不能有任何声音,等着开枪的命令。”

这里已经没有新兵,大家其实都知道这些战场纪律,但军官们还是需要一遍遍的去叮嘱。

很快一刻钟过去,鬼子先头部队进入广场,但却突然被带队的大队长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