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岳西县那天,天刚蒙蒙亮,山腰上的云比小镇还要先醒。旅店外的地面因为昨夜的露水显得湿漉,我把背包扣得更紧,看了一眼手机地图,继续沿着国道往南方向走。我的下一站是太湖县,一个比岳西更靠南、同样被大别山环绕的地方。
按照地图距离,从岳西往太湖并不算远,但山路蜿蜒,公交班次也不密集。为了感受最真实的山村气息,我选择了最朴素的路线——步行与搭顺风车结合。国道两旁的树林已经完全褪去冬色,开始发出新绿,空气里有一种潮润却不发冷的味道,那是典型的南方山地春气。
中途厚厚的云层散开,阳光落在道路旁的竹林上,一阵阵亮绿随风移动,像是有人用特意的笔触描了一层亮色。我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从雪地与北风锈蚀的景象回到了真正的江南。
快到中午时,一辆拉山货的小皮卡在我身旁停下,司机是个五十岁出头的大叔,穿着工装,头发夹杂白丝。他问我去哪,听到我要去太湖后,便爽快地邀请我上车,说顺路,把我捎到县里。山路颠簸,车身时不时报出轻响,大叔却开得很稳。他说太湖人把这片地方叫“山地窝里”,地处山区深处,自古交通不算通畅,但正因为这样,保留了不少真实又朴素的生活面貌。
下午一点左右,我终于抵达太湖县城。这里不如黄山、宏村那样名气大,也不像大城市节奏那么快,县城中心分布紧凑,道路两旁的三至五层小楼多保留着八九十年代的简单外墙。街边的小店仍使用手绘招牌或褪色的旧灯箱,路口小摊上摆放着时令蔬菜——多是山里采的野菜,新鲜却带点泥土。
在县城安顿好后,我放下行李,随即出门走街。太湖县北靠大别山南坡,南部向长江及沿江平原延展,使得这里既有山中湿润空气,又隐隐带着水乡味道。比起岳西那种更鲜明的山城形态,太湖显得多了一些温润与柔和。
为了更具体了解太湖,我决定先去当地知名的佛教文化地——花亭湖景区。虽然它地处县城西部偏北,但路况适中,可以搭乘公交前往。目的不是为了观光,而是想看一看太湖的水与山如何接触人们的生活。
从县城乘车约二十分钟便到达花亭湖入口。这里不同于商业化湖区,没有成片小摊或过度开发,湖面极宽,湖水呈浅墨绿,像旧山水画里那种介于清与浑之间的色度。湖边的植被无任何修剪痕迹,原生而自然。当地人说,花亭湖是大别山水系在安徽境内的精华所在,其水源来自山峦溪流汇聚,相比人工湖,它既有活水也有生态自循环,因此水质极佳。
我沿着湖边古道行走,这条路并不算完全平整,中间甚至还有地面被树根抬起的地方,但正因为如此,保持了山水与人的原始距离。湖上偶尔划过渔舟,披蓑的渔人动作沉稳,不急不躁,那种沉静的姿态仿佛已经成为湖区的底色。
离开湖区后,时间尚早,我选择继续步行前往近郊乡镇。一路上零星村舍分布在山坡或者湖边,屋顶多数是旧式灰瓦或者已翻新的黑色琉璃瓦。院子里鸡鸭成群,木材堆放整齐,夹杂着山里人才会用的柴火灶烟味。路边的老奶奶拿着竹编篮子,里面是刚采上来的马兰头、鱼腥草、野芹菜。我问她能否买一点,她笑着说,不用买,只要我愿意吃,她就愿意送。
太湖人的待客方式非常直接朴素,话不绕弯,态度真诚,不讲装饰性的礼仪。我随她走到家中,一个青瓦土墙的院落,灶台用砖石砌成,锅里正煮着玉米糁粥。她把野菜倒进盆里洗净,拌上盐与菜籽油,说这是山里人最常吃的春日饭。我坐在矮木凳上,吃着完全来自土地的味道,嘴里是草木清香与轻微纤维感,却意外爽口。她说年轻人喜欢城市,但她宁愿守着山,因为只有这里才吃得到真正的“净饭”。
离开老人家时,她塞给我一个包,说是前几年家里做的腌黄豆,说走路旅行的人要吃咸味,才有力气。我多次婉拒,她说是习俗,出门的人不能空手离开,于是我收下并深深道谢。
暮色降临前,我继续深入乡道,准备前往太湖较知名的温泉所在地。太湖温泉不是旅游式的奢华地产温泉,而是自然地热形成的小镇式热水源,人们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非景点。当我抵达温泉小镇时,天边刚刚出现紫红色的晚霞,街道两旁烟火味愈浓。
我看到许多当地人自带方木桶,排队接温泉水回家,有的甚至直接在小院搭木盆泡脚。这里人们将温泉当作生活补给,而非休闲奢侈品。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我意识到,人类与自然最稳定的关系,从来不是消费,而是融入。
晚上,我入住镇上一家由居民改造的民宿。房间有木质地板、老式黄铜锁、白色纱帘,环境干净却不追求现代化风格。老板是年轻夫妇,男人务实寡言,女人外向热情。他们告诉我,小镇年轻人曾大批外出,但近年来开始有返乡潮,因为太湖地貌优越、空气清润,近几年开始发展康养与生态旅游,于是一些人选择回乡创业或开民宿,同时保留本地生活方式。他们说:“我们希望游客来到这里,不是拍照,而是慢下来。”
小主,
我坐在院子里喝茶,听附近传来不规律的水声,原来是有人用木桶接温泉水,敲打着青石地面回家。茶水是本地山泉煮的,味道清透,不带矿物刺激感。院子旁种着金银花与山茶花,香气自然散开,不似浓香型植物那样冲鼻。
民宿里甚至没有电视,他们说想让旅客与自然对话。于是我点着温黄色灯泡,在木桌前记录这一天——广阔的湖、缓慢的村庄、善良的老人、舒服的温泉、低调的人情。
当夜深时,山里的虫鸣声细而持续。在这样的夜晚,我想起一路走来的县城:从东北到华北,从山东到江苏再到安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土地气息,太湖的气息介于江南与山区之间——既温润又坚韧,有缓慢生活的态度,也有安静守本的深层性格。
我写下结尾记录:
太湖不是耀眼的地方,却是适合停留、适合养心的地方。这里的人守着山水,不争名利,也不急着改变。他们用自己的节奏过日子,把自然看成父母,把土地视作朋友,把生活处理成真正的生活,而不是展示。
在继续往南的旅途中,我将太湖定义为一个重要节点——它告诉我:旅行不是赶路,而是接触人心与土地的温度。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亮,我轻轻推开木门,准备继续往南而去。院里的空气湿润,街上还没有人走动。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座不起眼却温暖的小镇,心里默念:
我会记住这里,因为这里保留了生活最本来的样子。
离开岳西县那天,天刚蒙蒙亮,山腰上的云比小镇还要先醒。旅店外的地面因为昨夜的露水显得湿漉,我把背包扣得更紧,看了一眼手机地图,继续沿着国道往南方向走。我的下一站是太湖县,一个比岳西更靠南、同样被大别山环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