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长达四十二秒的控球,十一脚传递,七人参与,最终以最安全的方式结束。没有冒险,没有炫技,只有控制。
“他们怕了。”沈逸低声说。
对方教练在场边踱步,脸色阴沉。他知道,比分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手完全掌握了比赛的呼吸。你想快,他拖着你慢;你想守,他又突然提速。节奏始终不在你手里。
接下来几个回合,对方尝试了几种变阵。一次是双前锋战术,想用人数优势冲击禁区;另一次是全线压上,赌一个远射机会。但都被沈逸提前预判。
他在系统中调出过去三分钟的攻防路径,标记出五处可以优化的转移节点。脑内完成三次推演后,他调整了边路联动的时机。
“边锋,下一波你先跑直线。”他说,“小舟走弧线,换位要快。”
果然,下一回合我方断球反击。边锋持球沿边线突进,吸引了三人包夹。他没有硬闯,而是把球回做。小舟从后方插上,接球后不做调整,直接斜向直塞。
球穿过对方防线缝隙,直奔禁区肋部。林悦再次前插,但她这次没有选择射门,而是用身体挡住防守队员,把球护了下来。她等了两秒,直到星语赶到,才把球横敲过去。
星语起脚,球擦着立柱飞出底线。
差一点。
但所有人都清楚,这种进攻模式已经开始成型。不再是依赖个人爆发,而是通过整体移动撕开口子。
沈逸注意到林悦在回防时脚步有些迟缓。他调出她的生命体征数据——心率182,乳酸堆积接近阈值。再让她频繁前后冲刺,下半场可能会崩。
他设置了轮替信号。每当林悦完成一次前场压迫,系统就会自动提示:“回收,交棒。”
同时,他让星语阶段性前移,承担一部分中场衔接任务。边锋也被赋予更多直线冲击的职责,减少林悦的调度压力。
“你跑直线。”他对边锋说,“她负责弧线。”
边锋点头,下一回合立刻执行。他在右路接球后直接加速,利用速度拉开空间。林悦则留在中圈附近,作为连接点协调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