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活僵的‘麻神毒’能靠高温克制,瘟疫的‘戾气’未必没有破解之法。
医科需继续钻研《瘟疫论》,结合活僵毒素的研究思路,从传播途径、症状变化入手,或许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期许:
“朕知道难,但瘟疫与活僵不同,它自古有之,必有克制之道。
就像当年吴先生打破旧说,今日的你们,也该敢想敢试——
哪怕只多救一人,也是功德。”
众多医者俱点头,却很无力于现状,现场流转着哀伤的情绪。
医家们在疫源地还发现了另一个关键线索:
大量死老鼠的症状与患者几乎一致——
同样有皮肤溃烂、躯体僵硬的迹象。
由此猜测,这场瘟疫的源头或许与饥饿的流民脱不开关系:
大旱之年颗粒无收,流民为求生存食用病死后的老鼠,使得原本在鼠群中传播的传染病,最终跨物种蔓延到人类身上。
人们形象地将这种瘟疫称为“鼠疫”,以此点明其与鼠患的关联。
鼠疫的症状繁杂多变,令人防不胜防:
起初多为高热不退、浑身酸痛,皮肤出现点状出血与溃烂;
随后部分患者腋下、颈部的关节处会生出鸡卵大小的囊肿,红肿坚硬,触碰即痛;
更有患者伴随剧烈咳嗽,痰中带血,最终因呼吸衰竭、咳血窒息而亡;
还有些人毫无征兆地陷入高热昏迷,往往不到一日便没了气息。
随着流民的迁徙浪潮,鼠疫如附骨之疽般沿着驿道、河道扩散,加上流贼作乱阻断救济;
朝廷赈灾无力,疫情不断加码,最终导致大明人口急剧凋零,仅剩江南少数行省因水网密集、鼠患较轻而未被严重波及。
许多医科家族历经几代人追踪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残酷的规律:
疫情往往紧随大旱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