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赤鳞君喝止,"冰泉之寒非寻常寒邪,附子虽热,恐难敌太初阴精。"他望向昆仑山腰的"五气朝元洞",只见洞口蒸腾的火土之气竟被寒雾压制,隐隐有倒灌之势,"需得从源头调和水火,否则必成'火不归原'之症。"
第三节 枢机逆转 五行相战
回到天浆台时,太初冰泉已汇成小溪,沿石缝向药圃蔓延。赤鳞君见状,鳞片骤然竖起,化作赤龙形态,口中喷出火土之气抵御寒水。但冰泉遇火反而化作更浓的白雾,在空中凝成"坎离不交"的卦象。
"这是'水克火,火侮水'的相战之局。"小茯颤抖着翻开《周易参同契》,"需得找到'黄婆'调和,否则水火相煎,必伤中土。"中医理论中,"黄婆"喻指脾土,乃调和水火的关键。
赤鳞君闻言,猛地扑向正在融化的冰泉,以身体堵住泉眼。他的鳞片与寒水相触,发出"滋滋"声响,竟冒出缕缕白烟。小术见状,立刻取出灶心土(伏龙肝)撒在赤鳞君周围——土能克水,更能合火。
奇迹般地,白烟中竟浮现出五谷杂粮的虚影,粟、黍、稻、麦、菽依次旋转,最终凝成一枚"土德令牌"。赤鳞君借此契机,运转体内火土之气,在掌心凝成一枚"戊己土丸",掷入冰泉之中。
霎时间,天浆台震动不止,太初冰泉竟逆流而上,在半空化作一道彩虹。彩虹七色对应五脏,赤色入心,青色入肝,黄色入脾......赤鳞君趁机引彩虹之精落入红景天植株,只见原本蜷缩的叶片重新舒展,叶脉间流淌着金银双色汁液——金为肺,银为肾,正是水火既济之象。
第四节 甘露回春 悟得枢机
黄昏时分,老阿妈终于转醒。她望着赤鳞君手臂上未褪的白霜,从怀里掏出一块烤青稞饼:"菩萨知道我胃寒,特意送来火土菩萨......"饼子上的焦痕竟天然形成"土"字纹路,与赤鳞君鳞片上的"火"字相映成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赤鳞君接过饼子,忽然领悟:原来调和水火的关键不在强行为之,而在培土固中。脾土如釜底之薪,既能承载木火,又能吸纳金水,正如《脾胃论》所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他回到药圃,取来生姜(辛温散寒)、茯苓(甘淡渗湿),与红景天一同置于"升降浮沉池"中。池水遇生姜则暖,遇茯苓则清,遇红景天则赤,三色药液在池中形成太极图状,最终凝成一颗晶莹剔透的药丸,表面隐约可见"肝脾调和"四字。
"就叫'水土合德丸'吧。"小茯将药丸收入青瓷瓶,瓶身上忽然浮现出雨水节气的纹样——上半是雨滴,下半是嫩芽,中间以土黄色分隔。
是夜,昆仑山降下春雨。赤鳞君站在五运灵台,见浑天仪上的"雨水"刻度渗出琥珀色药液,与太初冰泉的幽蓝交融,竟化作翡翠色。他望向东方,见春星璀璨,其中"角宿"(属木)与"轸宿"(属水)光芒大盛,正是"水生木,木生火"的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