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合煎风剂
制「天麻钩藤饮」需用「天地人」三源水:天瀑(立春晨露)、地涧(青崖泉水)、人津(童男静息之津)。清露在「风木灶」前摆设三鼎:上鼎蒸天瀑与天麻,中鼎煎地涧与钩藤,下鼎煨人津与白芍。上鼎以柏木火(属金,金克木)加热,中鼎用桑木火(属木,木生火),下鼎燃榆木火(属土,火生土),三火合炼,仿「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之序,暗合「平肝扶土」的医理。
先将天麻切片,投入上鼎,蒸腾的雾气中浮现「风」字;再将钩藤切段,倒入中鼎,药汁沸腾时如龙吟,此乃「平肝熄风」的意象;最后将白芍切丝,下入下鼎,酸收之气与辛散之味在蒸汽中相遇,形成「金木相搏」的雾环。清露以「阴阳杵」搅动三鼎药液,每杵必过上鼎,使「金气」制木,此乃「以金平木」的治法核心。
至卯时(肝经旺时),清露取三鼎药液混合,投入「珍珠母」(平肝潜阳)一钱,药液顿时分为三层:上层金气如霜(肺),中层木气如翠(肝),下层土气如雾(脾)。她以「卯时针」(卯时锻造的银针,属木)搅拌,三层渐合为青绿色液体,表面浮着十二颗「风晶」(风邪凝结之物),此乃「肝风现形」。
忽然,青鸾再次出现,口吐「角」音(属木),震得药鼎共鸣,「风晶」纷纷破裂,化作绿烟散去。清露知是「木气得平」,遂撤火起鼎,药液竟自动分成十二份,对应十二经脉,每份药液中都有一片天麻竖立如剑,正是「剑斩风邪,木平土安」的意象。
第四节·熄风定眩
施药场设在「风木台」,台分三层:上层置西方庚金秋(主收敛),中层摆中央戊己土(主运化),下层铺东方甲乙木(主疏泄)。清露着「风木道袍」,左手执「天麻拂」,右手持「钩藤印」,先以拂尘蘸药汁遍洒坛周,再以印玺在患者「肝俞穴」盖印,印文为「木平风息」,药汁遇热即显,如青色胎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位眩晕欲仆的老者上前,清露见其舌红苔黄,脉弦数,乃以「熄风针」(针尖裹天麻汁)刺「行间穴」(肝经荥穴),针入即有青气随针溢出,针柄颤动如钩藤。随后以热药汁调白芍粉,敷于「风池穴」,药粉遇汗化作青龙纹路,向四周蔓延,此乃「肝风循经而散」。老者服药后,自觉有凉气从巅顶降至足底,眩晕渐止,此乃「平肝潜阳,风息火静」。
对小儿惊风,清露以「钩藤露」调和羚羊角粉,制成「定风散」,用「青锦纸」包裹,每包散剂上都印有「定」字。孩童吸入后,惊风立止,此乃「清热熄风」之效。有个女童因肝风致口眼歪斜,清露取天麻贴于「地仓穴」,枝条竟自动震颤,如搜风之效,女童顿时恢复如常。
至辰时(胃经旺),清露命众人手握「白芍枝」,面向东方行「嘘」字诀:「开口呵气,想象金气制木,肝风随息而散……」众人照做,呼出的白气中夹着青雾,白芍枝则渐渐转为苍绿,如吸满风邪。
第五节·夜祭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