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训诫约束

堂下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变得轻微。几个吏目不自觉地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张维新缓步起身走向众人,声音忽然放低,却带着更深的寒意:"凡事过犹不及。谁都知道这银子是个好东西,不过也要思量到一二——要有命拿,也要有命花!"

张维新扫视一圈,见众人神色收敛,语气稍缓:"不过各位也不必太过担心,觉得错失了此次发财发展个人权力的机会。"

他重新坐回上首,声音平和了几分:"况且只要平安度过此事,自然会有你们的好处。不说各位能有多少的油水可捞,但是绝不会让各位失望。"

堂下众人神色稍缓,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

"望各位好自为之。"张维新最后环视一周,声音低沉而有力,"本县知事言尽于此。"

"是!"堂下众人齐声应诺,声音洪亮而整齐,却都带着一丝别样的心思。

堂内众人齐声应诺,声音洪亮却参差不齐。

面对张县知事的敲打与许诺,众人面面相觑,各自心思如潮水般翻涌。

刑户典吏赵文渊站在最前排,他捻着下巴上几缕稀疏的山羊胡,眯着眼睛看向公案上那方"明镜高悬"的匾额。匾额上的金字在光影下忽明忽暗,映得他眼底也阴晴不定。

他想起自己经手的几桩与皇庄有关的案子,那些暗中往来的银两......"相对于县知事这虚无缥缈的好处承诺,以及可预知的风险相比是得好好思量一番!"

他冷笑一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挂着的钥匙串,那可是开启积攒财务的物件。

角落里,年轻差役李小六缩在人群后排,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偷瞄了一眼站在不远处的师兄张宏,后者正神色凝重地捏着帽檐。

李小六想起昨日犯人家里悄悄塞给他的那包银元,说是托他去给县衙同僚送的些"薄礼"......"只求平安度过此事就好。"

他攥紧了腰间挂着的钱袋子,上面还沾着昨日从百姓家搜出的碎银。

户房典吏周守业站在右侧,一边听着县知事的讲述一边回想着县衙公署内文书记载,近三年天津周边各地士绅土地的收支纳税情况。

他瞥了一眼站在角落的差役捕快吴大勇,后者正与几个同僚低声交谈。

"好处?"周守业冷笑,想起上个月吴大勇收下的那箱特产——据说是某皇庄庄头送的谢礼,平息土地纠纷。

周守业低头回想着自己那份足以让几家人倾家荡产的账册,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最外侧,差役捕快吴大勇正与几个差役交换眼神。

他想起张县知事最后那句"自然会有你们的好处",不禁嗤之以鼻。他摸了摸腰间新配的左轮手枪,那是上周"恰好"从码头仓库查获的"赃物"中"遗漏"的一把。

"这好处怕是上官信口开河。"吴大勇啐了一口,想起自己手下兄弟们这些日子在各地庄子巡逻时,那些庄头士绅们塞过来的银元——少说也有二三十块。

张县知事端坐主位,指尖轻轻叩着座椅扶手,目光缓缓审视着众人,在经过自己的敲打后企图在这蛛丝马迹之间寻找出些许痕迹。

这些胥吏、差役常常是世袭或是长期任职,这些“吏役”往往掌握了地方行政的实际运作权力。

平日里在地方上说一不二,与天津各阶层势力勾结来往亲密,往往盘剥百姓,收受贿赂私下里积攒了不少产业,如今听自己这位县知事“训话”不知能够收敛多少?

张维新审视着众人的面色变化,知道时机到了,可以适当放些软话。

“诸位,清丈局之事,本官并非全然反对。” 张县知事语气平和,却字字如秤砣落地,“只是——凡事讲究个章法。中央政府袁大总统派来的专员负责,各位若贸然插手,岂不是让袁大总统觉得我天津卫上下不服管束?”

堂内众人交换着眼色,有人皱眉,有人沉默,却无人敢轻易开口反驳。

张县知事目光微冷,指尖在案几上轻轻一敲。

他环视一圈,语气放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本官知道,诸位在天津卫经营多年,一旦赵局长开始运作,各有各的难处。但今日既然在这里,诸位便是要给本官一个面子——清丈局的事,暂且缓一缓,一切自有定论。”

堂内沉默片刻,终于有人缓缓点头:“县知事大人说得是,我等……自当遵命。”

“是啊,是啊,县知事大人高瞻远瞩,我等岂能不懂事?” 另一人附和道,其他人也纷纷跟着应和,场面顿时缓和下来。

张维新端起茶盏,轻啜一口,唇角微扬。——恩威并施,不过如此。

他知道,这些人心里未必真的服气,但今日这一番敲打,已经足够让他们明白:在天津,谁才是真正说了算的人——若是不配合协助,自有武力解决。

暂时的妥协,不过是权宜之计。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