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不得不提起蔡邕其人了。
蔡伯喈才学自然是好的,名声传遍天下,是当代鼎鼎有名的大儒。
论及经史学问,天下少有人及,但他的脑子却不怎么样。
说得好听是君子,说得不好听可以称得上一声迂腐。
这要怎么说呢?
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迁侍中、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
因为董卓对他特别器重,所以,他的官是越当越大,名声也越来越臭了,自己却一点都未察觉。
等到董卓败亡之后,蔡邕竟然还流泪叹息。
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味道在里面……
怀念着董卓的知遇之恩嘛,这也算人之常情。
可是,那董胖子是什么人?
他可是掘了大汉皇陵,烧了洛阳,一竿子把大汉朝打灭的人物。
你一个天下闻名的士人代表,大儒师范,竟然对他如此忠心耿耿,这就有些不好了。
对董卓表忠心,那么,是不是就会对擒拿打败董卓的李御李将军心怀怨恨?
这种事情,都不用苏辰亲自交待,就有弟子动手,把蔡邕捉拿待斩。
事实上,也不算冤枉了他。
因为,大伙儿都知道,董卓败亡之时,这位蔡老先生却是混迹于董卓的亲信幕僚团里。
朝堂大臣和董卓亲信大臣,两者都是以小皇帝的名义封的官职,还是有些区别的。
如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等人是为大汉朝效力,对董卓其实颇有些爱搭不理。
所以,董卓看他们十分不顺眼。
而蔡邕则不同,他也是朝廷大官了,却是对董卓有问必答,尽心辅佐。
虽然不象贾诩、李儒那般深得董胖子信任,什么污浊事情都交待去办,但却是颇为享受对方的亲近和重视。
从这里可以看出,才学方面,朝堂诸公自问没人敢说自己比蔡伯喈要强。为人方面嘛,就会有许多人对他十分不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