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争吵声越来越大。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加入争论,一时间,大殿内乱作一团,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汝阳王察罕特穆尔缓缓站起身来。他目光深邃,脸上带着一丝让人捉摸不透的神情。汝阳王在朝中威望极高,统兵有方,曾屡次击败各地义军起事,众人见他起身,顿时安静下来,目光纷纷投向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陛下,臣有一计。” 汝阳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那舰队虽强,但毕竟人数有限。我们可集结百万大军,用人命去填,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将他们彻底消灭!”
汝阳王说得斩钉截铁,眼中闪烁着狠厉的光芒,大殿中众人心中一寒,这屠夫。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有人面露震惊之色,不敢相信汝阳王竟会提出如此疯狂的计划;有人则暗自点头,觉得这或许是唯一的办法。
“汝阳王,这…… 这岂不是要牺牲无数将士的性命?” 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况且,那舰队的实力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如此冒险,实在不妥啊!” 老臣满脸忧虑,眼中满是对士兵生命的担忧。
汝阳王冷冷地看了老臣一眼,说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若不如此,我大元将面临更大的危机。那些士兵本就是为国家效力,此时不牺牲,更待何时?” 汝阳王的语气冰冷,仿佛士兵的生命在他眼中只是数字。
元帝坐在龙椅上,听着大臣们的争论,眉头越皱越紧。他的心中十分纠结,一方面担心求和会有损国威,另一方面又害怕用人命填的计划会导致生灵涂炭,还不一定能成功。但此时,他必须做出决定。
“陛下,如今局势危急,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说道。
元帝沉思良久,终于开口:“此事事关重大,容朕再考虑考虑。诸位爱卿先退下吧,明日再议。” 元帝疲惫地挥了挥手,眼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大臣们见状,只好行礼退下。大殿内,只剩下元帝孤独的身影,他望着空荡荡的大殿,心中五味杂陈,不知道等待大元的将会是什么命运。
朝会结束后,元庭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这场与不明舰队的大战。一时间,整个元朝境内都陷入了一种紧张而忙碌的氛围之中。
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官府的征兵告示如雪花般纷纷张贴出来。那些告示上,用醒目的大字写着朝廷的征兵要求和赏赐条件。为了能够迅速集结起百万大军,元庭不仅提高了征兵的年龄范围,甚至连一些原本不在征兵范围内的人,也被强行征召入伍。
年轻力壮的男子们,被从田间地头、作坊店铺中强行拉走。他们有的刚刚新婚不久,还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之中;有的家中父母年迈,需要他们的照顾;还有的孩子尚小,正嗷嗷待哺。然而,面对官府的征兵令,他们却无力反抗。只能含着泪,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未知的征程。
被征召的士兵们,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连兵器都没有摸过。为了能够让这些士兵尽快投入战斗,元庭在各地设立了临时的训练营,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
训练营里,尘土飞扬,喊杀声此起彼伏。教官们扯着嗓子,大声地喊着口号,指导着士兵们进行队列训练、兵器使用和战斗技巧的学习。士兵们则一脸茫然地跟随着教官的指令,笨拙地做着各种动作。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对战争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
除了训练士兵,元庭还需要为他们准备大量的兵器和粮草。在大都的兵器作坊里,炉火熊熊,工匠们日夜不停地劳作着。
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铁锤,敲打着炽热的铁块,打造出一把把锋利的刀剑、一杆杆坚硬的长矛和一张张强劲的弓弩。然而,由于时间紧迫,兵器的需求量又极大,工匠们即使拼尽全力,也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许多士兵只能拿着简陋的兵器,甚至是一些农具,踏上战场。
粮草的征集和运输,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筹集足够的粮草,元庭加大了对百姓的赋税征收。各地的官员们,为了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纷纷对百姓进行残酷的搜刮。
百姓们本就生活困苦,如今又要承受如此沉重的赋税,生活更加艰难。许多人被逼得家破人亡,只能背井离乡,四处逃亡。
征集来的粮草,需要运往天津卫前线。然而,元朝的交通并不发达,运输工具也十分简陋。大量的粮草,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通过崎岖的山路和泥泞的小道,运往遥远的天津卫。
运输队伍在途中,不仅要面对恶劣的天气和路况,还要时刻警惕着可能出现的强盗和起义军的袭击。许多运输队伍在途中遭遇了不测,粮草被抢劫一空,士兵们也死伤惨重。
在天津卫,那支神秘的现代化舰队依旧静静地停泊在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