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老师,人吓人要吓死人的,你吓了我一跳。”
武英德哈哈一笑,把手里的皮手套放在了会议室桌上,坐了下来,拍了拍自己身旁的位置,示意他一起坐,然后问道:
“我看你刚才不停的在那里记录着什么,还在思考白天的案子呢?”
叶晨点了点头,把手中的笔记本放到了桌上,然后说道:
“我正在对松林案的凶犯做心理画像。”
武英德直接就是一愣,作为公安部首屈一指的刑侦专家,他对于犯罪心理画像这门学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这玩意儿满打满算在国内正式开始应用也不满十年啊。
现在公安部第一心理画像师是李玉,就连她怕是都不敢保证,自己就一定能准确的描绘出罪犯的全部特征,只能说正确率蛮高的,怎么这小子还会这技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犯罪心理画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阿美莉卡联邦调查局,当时他们为了深入了解犯罪行为,成立了行为科学部。在这个背景下,犯罪现场分析(crime scene analysis)这一技术应运而生。
这一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对犯罪现场的详细观察和分析,结合受害人的详细报告,将信息输入到由FBI于一九七九年建立的特征数据库中,该数据库是通过对三十六名系列杀人犯和强*犯的访谈逐步发展起来的。
大不列颠的Canter则提出了调查心理学的方法,他强调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含义,提出了犯罪的一贯性假设,即犯罪行为与犯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有着紧密联系。他将这一假设运用到犯罪心理画像的两个方面:人际关系的一致性和空间的一致性,以构建更为全面的犯罪心理画像。
我国正式运用这一技术到刑侦领域是在九十年代初,一九九二年开始,太原府阳泉马家坪居民区大约一点五平方公里范围内,曾发生十二起扎刀杀人碎石案,其中九人死亡,三人重伤,二起碎尸。
现场无指纹、血型、DNA,凶手只杀人不侵财也无性侵害,作案时间都在夜里,生还者从背后被袭击,没看到过作案者。现场路面条件非常差,脚印很多,无法判断出任何有用的信息。
专案组对于扎刀案和碎尸案是否为一人所为而众说纷纭时,公安部第一心理画像师李玉坚定的做出判断,可以并案,并做出了如下推论:
1.年龄:四十岁左右
2.职业:无业或者自由职业,夜间偶尔出来活动,独居
3.性格:有强迫行为倾向、古板、固执
4.家庭:有婚配
5.动机:对女性的仇视心理
专案组按照以上的分析,罗列出了条件与之沾边的二十人左右。李玉和测谎专家逐个排查,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都将一个叫做杨树明的人排在了犯罪嫌疑人首位。
当地警方使用刑侦手段截获到杨树明的电话,根据线索找到他深藏的包裹,里面有所有还没来得及处理的凶器,沾染着受害人血迹的二十多把刀,物证确凿,最终确认真凶。
武英德对这起案子尤其印象深刻,因为这是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刑侦领域,而且那时候他已经快要从公安部退休了,还没经历返聘呢。
武英德在自己的座位上沉思许久,对着叶晨说道:
“跟我描述一下你给犯罪嫌疑人做的心理画像。”